抗美援朝战争中,“吃掉”美军整个师、团为何如此困难?

2023-10-09 01:00


战争剧《亮剑》最后一集中,有一个场景是孔杰向李云龙和丁伟讲述自己部队在朝鲜与美军作战的情况。虽然这部剧中并没有具体的与美军作战的场景,但是这段对话也深刻地反映了美军难以打仗的现实。

抗美援朝战争中确实如此,尤其是歼灭战非常难打。例如,在以前的解放战争中,我军能够以全师、全军、甚至全军的方式歼灭敌军。但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歼灭美军团级部队的例子只有一个。显然,歼灭美军整个师或团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后来我们对美军打歼灭战的政策由大变小,采用“零攻击”的方式,积小胜为大胜,依然让对手无法承受。

为什么对美军打歼灭战这么难?事实上,这涉及到一个集中优势兵力的问题。

乍一看,你可能会觉得集中优势兵力并不难。我军的人数比美军还多。很多战斗中我们不也是集中优势兵力吗?

其实,所谓集中优势兵力,还有一个潜台词,就是集中优势火力。

我军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进行歼灭战争时,一般遵循集中优势兵力的原则。当时我军的武器装备水平自然不如对方。但当我们集中数倍优势兵力时,往往会集中火力优于被包围的敌人,从而达到打歼灭战的目的。

比如我们看红军时期的歼灭战,敌人的总兵力和武器装备肯定是优于我们的。但通过灵活机动,我军往往可以集中主力一路作战,可以创造局部优势。按照我们的条件,完全可以打一场漂亮的仗。

抗战时期,我军对日军的行动也是尽可能打歼灭战。不过,日军的武器装备和战斗力却远高于国军。比如说,以前需要集中3倍优势兵力才能打的一场战斗,现在可能需要5到6倍,甚至10倍以上的优势兵力。

而且,打歼灭战,更有把握是针对日军规模较小的部队进行打击。对抗日军大编制的部队并不容易,因为后者能够坚持更长时间,日军的援军自然不会坐视不理。比较典型的就是关家坳之战。事实上,半天之内日军就会被全歼,但其援军却已经赶到了。如果再战下去,日军就会包围我军,我们就只能撤退了。 。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军队虽然有武器漂亮的加成,但并不像日军那么困难,所以我军一开始就能打好歼灭战。当然,歼灭战一开始的规模会比较小,多是旅团级的。以后,战斗会越来越大。

解放战争初期,粟裕率领的部队率先进行了苏州中部七战七捷等一系列经典歼灭战。事实上,粟裕当时的兵力远远少于敌军,但通过灵活的机动,我军在打歼灭战时,居然能够将优势兵力和火力集中到局部战场上。

在苏中战役总结中,粟裕这样说:

我们在战略上贯彻了以少胜多的原则,但在战术上却恰恰相反。我们采取了以多胜少的策略。

比如李堡之战,敌方有3个团,我们却用了14个团,几乎是5个团打了其中1个团。而且,我们是在移动中打击他们,所以我们可以快速、简单地消灭敌人。划界战中,敌有两个团,我方用十个团打垮了他;嘉里战役,敌军三个半团,我一线部队用了十三个团,连二线部队共计十五六个。团,还有众多的民兵和地方武装,敌人肯定很难逃脱。


但是,有些同志对战术上以多胜少的原则认识不够。他们认为这么多人对抗少数敌人,是不是我们的战斗力不够好?我觉得这太无耻了。却不知道,要想迅速变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就必须迅速消灭敌一两线,迅速解决战斗。


尤其是在敌方占上风的战斗中,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战术来击败对方,连续进行数场战斗。如果首战获胜,敌我力量就会平衡。如果第二战获胜,敌人就会处于劣势。 ,我有优势,只有在第三次和第四次战斗中我才能更彻底地歼灭敌人。因此,战斗时必须采取以三五敌以敌一敌的方法。

我们来看看苏宇的话。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目的非常明确。不仅仅是消灭敌人,而是迅速消灭敌人。歼灭敌人后,就要为接下来的歼灭战做准备。

现在很多网友对集中优势兵力打架不理解,也认为以多打少是可耻的。其实,这是非常书卷气的。在战场上无法获胜是致命的。别说丢脸了,丢了脑袋,哪里还有脸面?

比如后来的孟良崮之战,国军第一王牌整编七十四师三天之内就被全歼。有人说华业以多胜少能胜。整个74师如果能在张灵甫的指挥下坚持三天,也算不错了。

朋友们,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是古今中外的基本军事原则。有这么奇怪吗?

而且,整个74师也坚持不了三天。居然一天多的时间就被击败,三天的时间就全军覆没。这就是国军第一王牌的歼灭!你告诉老蒋,你最好的部队已经打了三天了,已经不怎么样了。你觉得老蒋会给你一个“娘西皮”吗?

其实整个74师的战力还可以,正常情况下不会在短时间内被歼灭。但看张司令的“花哨操作”,一个团长的水平就被高估了。结果整个74师在行动中其实是措手不及。进入孟良崮之后,兵力根本无法调动。他们在还处于混乱状态的时候就被爆炸锤击杀了(注:整个74师都没想到华野会用它来操作。)。

让我们说得更严厉一些。如果把两万多头猪放进孟良崮,三天能抓到吗?

别说华业以多胜少。当国军整体实力占据优势时,就可以抓住机会集中兵力。一方面可以挡住国军的援军,另一方面可以形成局部优势,直接吃掉国军。 74师,全军最强,速胜是其自身能力。如果国军有这么大本事,为何不找吕总来一战呢?

其实我军很喜欢打孟良崮之战这样的战斗。最好在移动和仓促防御时与敌人作战。新1军和新6军在运动中实际上被击败了。反之,坚持下去会更麻烦。往往战斗持续的时间更长,成本和消耗也更大。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淮海战役中的黄百涛军团。这个团原本是在行进中,结果被歼灭了一部分。不过其主力很快就转入防御状态,并且有现成的工事可用。华野最初的攻击伤亡较大,战斗十分艰难。中野在兵力和火力上都处于劣势,想要围歼坚守防御阵地的黄维团也十分困难。

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继续加大兵力和火力投入,做好持久战准备和关键作战调整。

首先,我方包围部队要构筑层层阵地,防止被包围的敌军逃跑。然后,他们一方面加强火力,另一方面利用近距离作战,不断逼近敌阵地正面,缩短步兵的冲击距离。

然后集中兵力和火力攻击他们所坚守的要点。这就像砸核桃一样。你必须集中注意力并击中几个点。外面最坚硬的核桃皮会被砸开,里面的会被一一湮灭。

由于淮海战役时我军在野战兵力上并不占优势,在这种大背景下形成局部优势打歼灭战,既需要高超的指挥艺术,又需要各参战部队的顽强战斗。两者缺一不可。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有疑问:抗美援朝战争时不是讲过和美军打的吗?为什么老说解放战争?

因为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时间上其实相隔并没有那么远。那是1949年初,三大战役打响,随后部队南下,又打了半年多的时间。抗美援朝战争从1950年10月开始,最先参战的第40军用了多长时间才结束了解放海南岛的战斗?

所以,志愿军各部队入朝,尤其是第一次与美军作战时,都有与国军作战的经验。

不要问为什么不用打美军的经验去打美军。如果没有和美军打过仗,怎么能获得和美军打仗的经验呢?因此,志愿军一开始只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对美军情况的了解进行针对性部署。

如何部署?我军在作战行动中历来强调“与其伤十根手指,不如断其十根手指”。这是基于打歼灭战。打歼灭战,必须集中兵力,创造局部兵力火力优势。

比如长津湖战役时,毛主席发来批示:美军陆战第一师据说是美军中战斗力最强的。我军围歼其四个师两个团。看来还不够。我们应该有一到两个师作为储备。第9兵团第26军应该是靠近前线的。作战准备要充分,作战指挥要精心组织。

根据毛主席、彭将军指示,第九兵团决定集中第20、27兵团主力,先歼灭陆战1师2个团,牵制第7师2个团,力争消灭敌人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在第九兵团的计划中,一支王牌军的主力基本就是用来对抗美军一个军团的。集中兵力优势远超之前对华军歼灭战的3到5倍。

不过,长津湖地区的美军不仅仅是陆战1师的两个团,实际上是陆战1师的主力。此外,美军第7师第31团作战队也转移到星星里、内东直。区域。这些情况在总攻之前都没有及时了解。这主要是侦察手段有限,对美军汽车行军的高机动性估计不足造成的。

比如内东直和星星里战场,原本估计内东直的敌人不超过1个连,星星里的敌人大概有1个营左右。总兵力是一个加强营。

然后我们用2个营打内东,用2个团和一个营打星星里。另一个团则负责切断敌军后方并提供增援。

结果,内东直被敌军一个加强营占领,而星星里就是31团作战队的主力。如果这样打的话,我们的军事实力实际上不会有太大的优势,我们的火力也不会有任何优势。 。后来,第81师的一个团调过来,与切断敌军后路的团一起,连续战斗了几天,才吃掉了被包围的美军。

在六潭里、下龙里等战场,以及当时西线的一些战场,美军虽然有时会被包围,但很难啃下来。纵观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歼灭美军团级组织的唯一例子就是上面的星星里战役。

第五次战役,我军投入了大量兵力。第一阶段,实现了10余次战术攻城。敌军规模少则2个连,多则1个团以上,但大部分都突围而逃。 。

所以我军得出的结论是,实施战略或作战迂回,一次性包围美军几个师甚至整个师甚至整个团,是很难达到歼灭使命的。

美军围剿战争为何这么难?我们就以解放战争时期的歼灭战来说吧。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打歼灭战时,通常会集中3至5倍的兵力优势。虽然国军的装备水平普遍比我们好,但是当我集中了这种优势力量的时候,我们的火力往往也能占据局部优势。

如果敌人在移动中被歼灭,战斗的结果很快就会出来。这将是一场类似于围歼辽西军团的猛烈追击。如果是与盘踞的敌人作战,那就意味着我们前面提到的近距离作战、炮击和步兵连续爆破,然后再进攻,时间就会更长,战斗也会更加困难。

一般在这种战斗中,国军的援军要么被阻击,要么自己成为围剿增援的目标;而国军空军的作用也非常有限,但聊胜于无。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很多情况都不同。

比如我们也有3到5倍的兵力优势,但是有了这个兵力优势,我们的火力就无法占据优势。甚至可以说,连军事实力本身的优势都难以发挥出来。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光有兵力和火力还不够,关键是用好。

解放战争时期,只要我军兵力集中、火力集中,就可以正常移动、使用。然而,在与美军作战时,后者的航空力量极其强大,拥有极高的制空权。

比如我们火炮装备的榴弹炮、野战炮、山炮等等,其实很难用。它们要么根本无法移动,要么只能在夜间发射。那时我们习惯了直接瞄准射击。所以战斗力并不好。实战中,步兵得到的有效火力支援往往只是易于携带的营连迫击炮。

以解放战争的战例来看,如果解放锦州、天津,围歼黄维兵团时,不能使用山炮以上的火炮,只能使用中、轻型迫击炮,那该有多难?要打架吗?

在与美军作战时,由于其巨大的航空优势,我军白天行动和作战都比较困难,行军和攻击往往只能局限于夜间。这样的战斗时间突然缩短了一半。对战局的影响有多大?如果113师白天不冒险行军,还能机动到位吗?这样的白天游行会成为常态吗?

再比如围歼长津湖美军时。经过一夜的奋战,终于取得进展,天已经亮了。一旦天亮,美军航空兵就会支援地面部队反击,我军就只能撤退,等到晚上再进攻。这种情况在解放战争甚至抗日战争时期是不会发生的,因为无论是国军还是日本航空兵都没有那么强的打击和压制能力。

此外,美军的压制能力也非常明显地体现在对我方后勤供应的威胁上。

比如我们对日本、对中国军队的战斗中,我们不会吃不到热饭。由于可以集中兵力和火力优势,所以我们经常会储备相应的粮草和弹药。

然而美国空军的狂轰滥炸,使得我们的后勤物资很难及时送到前线的士兵手中,而前线的士兵也不具备一般吃热食的条件,因为如果烟雾升起,他们就会受到攻击。到美国的轰炸。因此,长津湖战士经常吃的就是冻土豆和一把炒面、一把雪,这是常见的现象。

即使是身体健康的士兵,在这样的条件下也会体能大幅下降,非战斗减员率也会急剧增加。前线步兵数量大量减少,对战斗力影响很大。

而且,美国航空兵对我部队集结地构成很大威胁,尤其是配合其地面部队进行攻击时。它经常使用凝固汽油弹对我方后续梯队部队进行轰炸和拦截射击,这使得我方与美军的战斗力处于劣势。

回到解放战争现场,我们都知道,围歼黄百涛、黄维兵团时,我军采用近距离作战,缩短攻击距离。试想,如果轰炸强度像美国空军那样,还能组织近距离作战吗?

经常有朋友问,解放战争时期使用的“无情大炮”不是威力很大吗?为什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基本没有使用?

因为这种武器的射程极短,而且射击过程非常繁琐。根本就没有它的利用空间。怎样才能得到广泛应用呢?那时候,连山炮、步兵炮都很难有效使用!

因此,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我们往往仅限于夜间的轻步兵攻击。无论是攻击的持续性还是攻击的强度,我军都被大大削弱了。甚至有人说,综合火力投送效果还不如解放战争时期。然而美军地面部队的综合火力强度却是我们之前对手的10倍以上!

比如地平里之战,美军的火力强度其实远高于我围攻部队。即使集中了兵力优势,其实也很难发挥出来(其实兵力优势并不大,因为我军参战部队是连续作战,普遍兵力不足,但美法两国却有6000人)被围困的部队)。

后来美军了解了志愿军的作战特点后,就连我们步兵都不再接触了。他们反而拉开距离,用空中炮火打死打伤我军。当我军兵力、火力严重消耗、极度疲劳时,他们就会反击。这一点在第五场战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伤亡中,7%至8%是被其航空兵炸死或炸伤的,70%至80%是被其炮火炸死或炸伤的。由此可见。

这就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极其困难的局面。我们俘获了美军,但很难吃;我们打败了美军,但很难顺利追击(美军坦克在警戒,步兵和汽车行进,炮兵和航空兵压制我方追击部队);甚至在设备被缴获后,美军还派飞机进行轰炸。

比如第二次战役西线的战斗,如果没有美国航空兵,我们的战果会大得多;东线的战斗也是如此,尽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在第五次战斗后期的被动局面中,情况变得更加麻烦,战斗中的伤亡越来越大。

五战后的阵地战时期,美军充分利用“范弗利特弹药”火力优势,对志愿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给我军阵地防御造成了巨大压力。

显然,像美军这样的对手是很难对付的。它不仅强于武器装备优势的实际存在,而且懂得如何发挥现代武器装备的性能。特别是他们能够逐渐发现志愿军的长处和短处,在战斗中用它们来控制我们的短处,用他们的短处来避开我们的长处。

具体来说,就是用航空切断我方后勤线,用空中炮火杀伤消耗我方部队,而不是以步兵混战为主,尽量避免志愿军擅长的近战和夜战在。

我军在战火中一路奋战。它比美军更懂得知己知彼的道理。近战和夜战是根据敌我双方的优劣所确定的战术,在战前就已经明确。这是由于敌我武器装备差距的必然之举,否则根本无法战斗。

既然美军对我们进行定点作战,我们就必须创造条件扭转局势,对美军进行定点作战。

首先,物流是生命线。一方面,苏联空军和志愿军空军参战,确保鸭绿江和朝鲜北部空域安全;其次,在交通要道部署大量高炮部队,攻击美军战机,减少其轰炸威胁。然后修建铁路、公路运输大动脉,用各种手段让美国航空的绞杀失败。前线志愿军的士兵和武器供应不再受到致命威胁。

其次,针对美军空炮火力对我地面部队的威胁,我军修建了以坑道为核心的防御工事,使其炮火杀伤效率从40发提高到60发,炸伤我军1人660 枚炮弹使我们受伤。一个人,即使有“范弗利特的弹药”,也渐渐变得无效。

此外,炮兵建设也得到加强。大口径火炮、火箭炮、反坦克装备源源不断地供给前线部队。虽然我们的火力强度仍然只是对手的几分之一,但双方的火力差距已经大大缩小。

在这样的情况下,志愿军继续打歼灭战,却用“零仿冒”的战术,一点一点击垮了美军。由于双方阵地均设工事,我方又没有战场制空权,所以要进行全师全团的歼灭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敌我双方都是如此。

美军难道不想和我军进行步兵对抗,也不想进行近战或者夜战吗?然后我们就和他们战斗。在这场小型歼灭战中,实际上遵循的是集中优势兵力和火力的原则。

在阵地战的中后期,志愿军的火力增加了不少,也可以将相当数量的炮火集中到美军阵地上,力争消耗美军有生力量军队。

比如有些阵地,志愿军进攻了但没有占领。他们打死打伤美军,然后撤退。等美军回来,我们再进攻。一次又一次,我们可以杀伤他们的大量步兵。

1953年的马塔里西山战役中,志愿军中实力并不强的第120师第358团与美军陆战第1师交战,均取得了1:1的战损比。 5.进攻战中。亭子山防御战中,在美军极其夸张的猛攻下,战损比为1:7。

美军消耗不起步兵,所以在建制上附有大量韩国士兵,并利用服务点轮换士兵。这实际上使得该部队的战斗力更加糟糕,士气非常低落。

我们后来上战场的部队都是为了积累现代战争经验而来的。新部署的部队中有很高比例装备了苏联武器,在对美作战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要知道,此时的对美战争,我们已经不再是运动战时期主要依靠轻步兵,而是依靠各兵种协同作战。

此时我军依然不具备战场制空权,整体火力依然弱于美军。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有把握坚守阵地,夺取敌军阵地。

还是孔杰在《亮剑》最后说的那句话:如果我们的火力和技术装备能达到他们一半的水平,我们一定能彻底消灭他们!

美国之所以不敢继续战争,不是因为它那么爱好和平,而是因为它实在打不赢战争。与此同时,我军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洗礼,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巨大飞跃,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也达到了熟练水平。

新中国能够在建国初期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击败当时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国家和军队。它彰显了国威和军威,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国际地位。

即使到今天,这仍然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在享受这一切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年志愿军作战的艰辛,看到志愿军是如何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这些历史经验对于现在也是有益的。